发布人:
关于召开“第十四届管道工程与非开挖技术 国际研讨会(ICPTT 2023)”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了持续更好地推动管道工程和非开挖技术领域创新性科研成果、新技术和先进工程经验的探讨、交流和复杂问题的协同研究,促进管道与非开挖工程领域政、产、学、研、用的共同进步,快速提高管道建设水平,服务于我国城市地下管线基础设施建设与更新改造,同济大学、中山大学、郑州大学、上海公路桥梁(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坝道工程医院等单位将于2023年11月15
摘要:记者28日从大桥珠海连接线管理中心获悉,“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拱北隧道建设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项目成果经评价委员会审议,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借鉴,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作为港珠澳大桥在内地的唯一“登陆点”,珠海连接线项目目前已建成验收,全线具备与大桥主体工程同步通车条件。记者28日从大桥珠海连接线管理中心获悉,“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拱北隧道建设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项目成果经评价委员会审议,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借鉴,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据介绍,拱北隧道是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的关键
综合管廊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纳两类及以上城市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 综合管廊(日本称"共同沟"、台湾称"共同管道"),就是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讯,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 发展历史 1、国外发展 在发达国家,共同沟已经存在了一个多世纪,在系统日趋完善的同时其规模也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法国——早在1833年,巴黎为了解决地下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规划背景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而《海绵城市建设技
近些年的夏天,在暴雨天气里,我国武汉、上海、南京、北京等大城市都不约而同地遭遇了一件尴尬事,那就是城市内涝,暴雨连续使城市变成“水城”的现实,暴露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高楼林立、路网纵横的城市,在人们看不到的地下,是滞后的排水系统。 100多年前,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道,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每当夏季来临,暴雨不断,“城市的良心”便不得不经常接受考验。 在国外,为防范城市内涝,城市排水标准普遍比国内高,纽约是“十至十五年一遇”(注:一年一遇是每小时可排36毫米雨量)的标准,东京是“五至十年一遇”,巴黎是“五年一遇”标准。更令人
鉴于城市在中国低碳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开展了城市尺度的“低碳”建设,目前已有保定、上海等上百个城市提出了低碳城市建设规划。2010年国家发改委选择天津、重庆等8个城市进行低碳试点,试图通过典型城市的示范找出适合中国城市实际的低碳城市发展路径。 自2013年底中国启动海绵城市国家战略以来,海绵城市建设迅速成为环境建设、经济发展的一大热点。在2015年第一批16个国家试点城市、2016年第二批14个国家试点城市的基础上,各省先后出台了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形成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格局。与此同时,以《巴黎气候协议》签署为标志的全球新一轮碳减排行动
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副主任
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联合主任
中美联合非开挖工程研究中心专家
鄂公网安备 42011502000906号